风云挂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
查看: 665|回复: 0

孟宪承:用一生装点中国当代教诲-中国社会科学网

[复制链接]

207

主题

207

帖子

6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3
发表于 2020-3-19 21: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大义眼前的拳拳爱国心】
  ◆1925年五卅惨案发作后,圣约翰师生构造抗议,但遭到校方拦阻,孟宪承率中国籍传授果断支持门生的公理举措。当“国旗变乱”发生后,又与钱基博等人一起领导553名门生,公布“永久与圣约翰大学离开关系”。今后,他信守信誉,拒尽和外国教会学校再有任何来往,拒尽工部局的聘请,不担当报酬极为优渥的华人教诲总管。
  【体贴、接地气的人民教诲家】
  ◆孟宪承的大众教诲探索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体贴”。他说,“我们教成人识字读书,特殊要看重他们动机的引起……要使他们感觉必要,鼓励爱好,最好就从工作和娱乐的运动出发。呆板的照教科书教,不如先教成年大众看洋钞票上的字,看路上布告招牌的字,教他们记账、写信、开辟票。”统统从实际必要出发,这也是他从事教诲研究和实践的特色。
  【从流传西学到回回中国传统】
  ◆孟宪承的一生都致力于西学的流传与研究,但对于传统,他始终有着苏醒的熟悉:“没有一个人能对于他本身社会里的汗青文化宣告独立。文化遗产的生存和通报,原来是教诲应有的职能。”从前他就曾向钱穆表现要认真诵读《十三经注疏》以增强国学根底。暮年,他将中国教诲史作为终极的学术回宿,在发掘整理中国传统良好教诲遗产上倾注了极大心血。
  大学的抱负
  在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教诲》里,孟宪承高瞻远瞩地对中国当代大学的抱负举行了预测:“大学是最高的学府”,但大学之“高”不但仅在于教诲体系的层级,而是由于“在人类运用他的聪明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积极了。”因而,“大学的抱负,着实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抱负。”他提出“当代大学的抱负:聪明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当年孟宪承提出的“大学三抱负”,厥后成为了他作为首任校长执掌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这也是他留给这所学校最名贵的精力遗产。
  【学术档案】
  孟宪承(1894.9.21—1967.7.19),江苏省武进县人。我国当代教诲家与教诲理论家。从前结业于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教诲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诲研究所深造。返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诲局局长。1951年出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传授,2006年进选中国高等教诲学会“共和国老一辈教诲家”首批宣传名单,是此中唯一的教诲学家。
  回看20世纪的中国教诲史,一代代教诲学家怀揣着“教诲救国”的抱负,履历了从移植西方履历到不停本土化、民族化的艰巨求索,他们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谱写了那段风云荡漾的汗青。而孟宪承,便是此中的佼佼者。从私塾出发、历经西式学堂,又负笈英美,如许学贯中西的知识布局为他的教诲头脑奠基了底色——他总是以一种国际性的眼光审阅中外教诲实际,既善寻他山之石,又驻足于本民族传统,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诲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20年代起的30年龄月里,孟宪承的名字不停频仍出如今中国教诲的诸多庞大汗青变乱里:1933年1月中国教诲学会建立,推举陶行知等15人为理事,他列名此中;1942年8月国民当局教诲部公布第一批部聘传授共29人,他是教诲学科唯一进选者;1951年,担当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他始终走在中国教诲改革的前线,与其他教诲家一起,共同引领着中国教诲发展的潮水。
  “土佬儿”实在是个“洋秀才”
  孟宪承1894年身世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户书香家世。父亲从前往世后,母亲杨氏将他带回外家抚养,杨家为常州看族。家学渊源让孟宪承从小就受到了精良的传统教诲,年幼时母亲便教他诵读和习字,6岁送他往私塾。据杨家人回想,孟宪承将大部门时间都用在伴随母亲和受苦读书上,“从来没有见过如许勤奋的孩子,真是孟夫子家的子女。”
  假如不是由于期间的巨变,孟宪承大概会同他的父亲一样走上科举之路。然而,20世纪初,内忧外祸的清当局被迫实验新政。科举制被废、新学制设立、新式学堂发展、鼓励留学等一系列办法,让中国的当代教诲就此蹒跚起步,而孟宪承的人生轨迹也因之发生了庞大迁移转变。
  1908年,孟宪承考进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中院(中学部)。1912年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外文系,与他同学的林语堂曾回想,“当时圣约翰大学是公认学英文最好的地方。”圣约翰每年结业率很低,孟宪承进学时班里有二十几人,但结业时得到文学学位的仅有八人。依附着读书期间“试必冠其曹,恒以退还学费为奖”的优秀结果,他在八人中拔得头筹。1916年,结业后的孟宪承以中等科英语教员的身份来到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与林语堂、马国骥等共事。曾为其门生的梁实秋多年后回想,“林老师生动风趣,孟老师凝重精致。”
  清华是其时庚款公费留美准备学校,而渴看走出国门,“藉资历练,稍获新知”也是孟宪承不停以来的空想。1918年,考取公费的他赴美进华盛顿大学师从杜威,主修教诲学、副修哲学。1920年,获教诲硕士学位后,转赴伦敦大学教诲学院深造。但因需供养家庭而停止学业,于1921年11月返国。对那代留门生来说,故国的崛起和民族的郁勃是终身相伴的梦。留学履历让孟宪承亲身感受到产业革命后西方诸国的强盛,熟悉到教诲改革在此中的推动力,也更刚强了他以教诲为良方,改变故国积贫积弱实际的信心。
  多年来西方文化的熏陶,好像并没有在孟宪承的生存风俗上留下太多印记。在清华上英语课,他对峙身穿青衫长袍。即便是出洋,表面套着洋装,内里穿的也照旧夫人为他手缝的粗平民服。其孙孟蔚彦也曾记载下如许一则趣事:“在旧上海,一次往看牙医,由于一身平民,身旁的洋人不时假以白眼,待祖父取出洋书来读,洋人便来搭讪,祖父开口便是纯正的英语,洋人肃然起敬,没有想到身旁的‘土佬儿’,着实是个‘洋秀才’。”
  “国民讲授之不可拜托于外人也”
  当孟宪承在外留学时,大洋彼岸的这头,五四时期的中国掀起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教诲思潮”,随着杜威等实用主义教诲家的访华而更是到达高潮。知识界纷纷撰文先容、批评杜威学说,在学校中也鼎力大举试验。对其时中国教诲界来说,实用主义思潮的流传不但挑衅了对自清末以后传进中国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教诲头脑和观念,也松动了存在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教诲头脑和观念。
  学成回国的孟宪承,很快成为此中的“主力军”。通过翻译包罗美国实用主义大家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杜威的《头脑与讲授》等在内的多部教诲名著,他向国人出现了一幅国外教诲最新成绩和发展趋势的壮丽画卷。但同时,他也苏醒地熟悉到,“同在教诲上的积极,而各国所应付的题目却差别”,“各国的题目差别,所接纳的方法也不一”。因而,思索怎样将西方教诲理论本土化、民族化,成为这一时期他学术探究的重心。
  出书于1933年的《教诲概论》是这一探索的紧张结果。华东师范大学教诲学系传授杜成宪以为,这部著作的出书不但顺应了其时中国教诲学理论的转向,更是在中国提倡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央的教诲态度。原先的教诲学著作,从概念出发、注意演绎,其理论体系的睁开,通常是循着‘教诲的界说’“教诲的目标”……如许的逻辑。而在孟宪承的《教诲概论》中,第一、第二两章分别为“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顺应”,驻足于教诲的出发点——儿童,睁开对整个教诲题目的讨论。1934年9月教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课程尺度》中,教诲概论课程的“课本大纲”与他的《教诲概论》非常相近,多少能窥见这部著作在其时的影响力。
  将外来教诲资源民族化的积极,在孟宪承那边远不止于“坐而论道”——针对其时教会学校“重英文轻中文”的通病,以及自提倡口语文以来国文讲授中出现的题目,1923年,孟宪承回到母校圣约翰担当国文部主任,开始投身于国文讲授改革。他大刀阔斧地提出一系列规定:实验同一的中西文学级,中学结业生到达新定的国文水平方可升学;构造国文讲授研讨会,探究讲授原理、订定课程尺度等;编辑出书面临门生的国文出书物。他的国文教诲主张,“推进了中国国文教诲在由文言向口语转型过程中的重修”。
  在他任职前,黄炎培曾率专家观察圣约翰时以为“中文改进之计,事不容缓!”而在他改革后,“门生之国文与英文程度相称”,很多门生从从前只知“两耳不闻窗外事,同心专心只读ABC”,转而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产生了爱好。由于成效斐然,《申报》等本地紧张报纸也常常报道这场国文改革的最新环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然而,这场国文讲授改革终极因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变而停止——1925年五卅惨案发作后,上海各界人士纷纷走上陌头。圣约翰师生也构造抗议,但遭到校方拦阻。为声援门生的爱国活动,6月1日,孟宪承调集学校的中国传授开会,在会上慷慨陈词:“如果做一个门生,只知本身是圣约翰的门生,而不知是中华国民,看到同胞为外人屠杀漫不经心,这对我们通常所讲的国民自发教诲,将无法自作掩饰。”“西席应该支持门生的公理斗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否则,以后我们也无颜再以学问文章与门生相见于讲台”。在师生的据理力图下,校长卜舫济被迫同意门生罢课、降半旗向死难者致哀,不意却在6月3日出尔反尔。师生终于“义愤填膺,忍无可忍”。以孟宪承为首的19名西席领导553名门生,公布“永久与圣约翰大学离开关系”,发誓“以后不再进任何外国教会学校”。
  圣约翰师生的这场壮举,在其时社会上产生猛烈反响。上海门生会团结会致信歌颂道:“于此天下愁惨之氛围中,忽现一线曙光,使顽夫兼怯夫有发愤,此不幸中之幸也。……此次约大门生独能以爱国心,与品德为天下倡,其难能难得,更非平常之学校可比。”而经此变乱,孟宪承们也彻底熟悉到,“国民讲授之不可拜托于外人也,中国教诲奇迹的发展必须依赖中国人本身”。同年八月,他们自行建立“光华大学”,孟宪承为十二人筹委之一。
  走出象牙塔“为生民立命”
  20世纪20年代末,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新式教诲在中国越来越“水土不平”。教诲家陶行知直接反攻其为“造就小姐、少爷、‘高级废物’的教诲”;而孟宪承也睁开了反思,他以为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教诲的办法,没有能和国计民生,发生庞大的影响。到如今一样平常门生,还只把修业看成是‘读书’,结业看成是‘资格’,教的学的,没有简直能增长现实生存的丰富和效能。以是民生是民生,教诲是教诲,依然没有策应。”
  国难当头,当不适时宜的新式教诲高潮褪往,怎样重构一个得当中国国情的教诲蓝图,是其时全部教诲学人在思索的题目。人们渐渐熟悉到,要改变中国落伍挨打的面目,必须依赖大众气力。为此,不少学者纷纷走出象牙塔,往到都会和墟落,就此开展了一场连续20年之久的教诲活动。此中天然也有孟宪承的身影:1929年秋,放弃了中心大学教诲系主任职务的他,到中国第一所造就大众教诲师资的学校——江苏省立大众教诲院暨劳农学院任研究部主任兼教务部主任。之后,他又在杭州开办大众教诲学校、主持江苏北夏遍及大众教诲实行区,连续举行大众教诲的探索前后跨时8年。
  面临新生的大众教诲,“孟宪承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学院的前程和发展,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大众教诲奇迹的发展。受过精良的外文和教诲学专业练习的他,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教诲履历,将大众教诲的发展置于天下以致整个天下的范围举行综合思量。”(张爱勤语)为此,他阅读了天下先辈国家关于成人教诲的大量论著,还专门研究了其时在天下成人教诲活动中有紧张影响的丹麦墟落大众学校活动,留下了以《大众教诲》为代表的丰富理论结果。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大众教诲是实干的奇迹,必须回到农村的实际生存中找题目。而孟宪承也深谙这一点。
  那么,中国农村毕竟存在着什么题目?其时有人以为,中国农村的题目在于文化的沦丧,要振兴儒家文化来改变,如梁漱溟用文化建立的方法举行的“邹平改造”。但孟宪承的答案则更为“接地气”,他以为题目在于农夫不会过本身的生存。他分析说,大众是尽大多数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他们天天的生存,大部门时间是劳动,小部门时间是休闲。他们劳动,为的是维持生存;他们休闲,要的是一点娱乐。他们最必要的教诲,是“增高生存的知能”和“满意娱乐的爱好”这两项。
  于是,同样是教大众识字读书,他以为“呆板的照教科书教,不如先教成年大众看洋钞票上的字,看路上布告招牌的字,教他们记账、写信、开辟票。”教大众维持生存,他的办法是走职业教诲的路,举行“大众职业补习学校”,“墟落注意农业补习,县市注意贸易补习”。而怎么让他们的闲暇韶光更故意义,他主张“用艺术的手腕”,在北夏实行区设立大众茶园和俱乐部,构造戏剧、曲艺、国技和大众音乐会,以及图书阅览室、巡回影戏放映……
  在杜成宪看来,孟宪承关于大众教诲的思索同样表现了民族化的寻求,“他将大众教诲的主要目的定位于生存练习而非一样平常地读书、识字、学文化。他盼望通过生存的改善而到达大众物质生存、精力生存的改善,以致国民经济的改善和民族的复兴。如许的主张与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头脑是相通的……他的大众教诲探索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体贴’。”
  在丽娃河边践行“大学的抱负”
  孟宪承曾经说,“当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诲看做是国家的命根子,没有一个不努力从事师范的造就;为改进中等教诲筹划,没有一个不在高等教诲里,提供师范的练习。”从1921年任教东南大学算起,孟宪承近半个世纪的教诲生活险些都与大学相干。通过高等教诲造就精英人才与通过大众教诲启示民智,是他所以为的“教诲救国”的两条途径,这两者也精密交错在他一生的学术思索里。
  假如说《大众教诲》中的孟宪承是“接地气的”、“体贴”的,但同样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教诲》里,孟宪承却站在了整个人类教诲史的高度,高瞻远瞩地对中国当代大学的抱负举行了预测——毫无疑问,“大学是最高的学府”,但大学之“高”不但仅在于教诲体系的层级,而是由于“在人类运用他的聪明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积极了。”因而,“大学的抱负,着实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抱负。”
  在他看来,当代大学的抱负包罗三个方面:一是“聪明的创获”。大学精力起首在于发挥研究的精力,致力于创造发明。“到如今,没有哪一国的大学,西席不竞于所谓‘创作的学问’,门生不勉于所谓‘独创的研究’”;二是“品性的陶熔”。他曾引用哲学家怀特海的话,“大学的存在,就是为联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这种陶熔的锻炼,应该以西席对门生品德上的潜移同化等方式来实现;三是“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大学还须“到民间往”,将其创获的知识推广于学校围墙之外,由此实现对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在孟老师对大学精力的把握中,我们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当代大学三项使命——研究、讲授、推广——的寄义,也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精力的继续。本日,我们仍旧可以或许感受到此中的生命力。”杜成宪如许评价。
  当年孟宪承提出的“大学三抱负”,厥后成为了他作为首任校长执掌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这也是他留给这座学校最名贵的精力遗产。从1951年学校建立到1967年他逝世,华东师大是孟宪承人生中停靠最久的“驿站”,而他也将全部身心投进到这座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师范大学里。
  “对华东师大来说,曾由孟宪承老师来执掌校务,是荣幸的。”这是全部师大人的共同心声——办校初期,面临其时高师办学中存在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孟宪承明白亮相高师应当从进步讲授质量与进步科学程度的角度,“向综合大学看齐”。秉持这种理念,华东师大不停对峙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以科研动员讲授,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诲的新局面。在他的领导下,初创时期的华东师大一派生气,1959年便成为天下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身为校长,即便事件再繁忙,孟宪承也从未停止他的理论研究,并始终站在讲授的第一线。1956年9月,孟宪负担任由教诲部指定开设的中国教诲史研究生班的导师,开始体系教学中国古代教诲史。曾有门生如许回想,“第一次研究生课,黑板上板书工整六个字:‘古代汗青质料’,没有一句客气话,授课有条理……再没有一个老师讲一堂课,可以云云自始至终吸引着门生,他的旧学根本厚,儒学和清代的考据学八面玲珑;他中英文俱佳,作陈诉二三非常钟没有一句空话。”这个班是天下高校中第一个中国教诲史专业的研究生班,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师大厥后成为我国教诲史学科的重镇。生命的末了几年,孟宪承在发掘整理中国传统良好教诲遗产上倾注了极大心血,编著出书了包罗《中国古代教诲史资料》《中国古代教诲文选》等在内的一系列古代教诲论著。
  回回中国精力,将中国教诲史作为终极的学术回宿,对孟宪承来说也尽非偶尔——对于传统,他始终有着苏醒的熟悉:“没有一个人能对于他本身社会里的汗青文化宣告独立。文化遗产的生存和通报,原来是教诲应有的职能。”也正如学者张爱勤所说,他的一生“虽致力于西学的流传与研究,但始终注意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积极在探求天下教诲发展趋势和中外教诲汗青比力中找寻中国复兴之路……终极实现了从西学流传向中学良好文化传统研究的心路转型。”
  “从古不知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教诲家,耗尽了他们的心力,乃至贡献了他们的生命,才把我们的教诲史,装点成如许的辉煌光耀庄重。他们平生的故事,更可以净化我们浮躁的精力,鼓舞我们奋争的勇气。教诲者精力的食粮,也将从这里得到了。”孟宪承从前在《教诲史》中写下的这段话,恰好是他教诲人生的写照。
  本日,“孟宪承”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华东师大的品德化象征;而重温他的故事,每一位师大人的西席梦,将变得更为坚固与丰厚——客岁12月,师大学子用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大家剧《孟宪承》向他们的老校长致敬,孟宪承的扮演者、本科生黄天策就如许动情地说道,“‘聪明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但是孟老师以为的大学的抱负,更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抱负。我们青年学子也将在他的精力指引下奋进,将本身的抱负融进国家与民族奇迹中。”
  记者 陈瑜


http://www.fyguaji.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风云挂机网

GMT+8, 2024-11-24 18:34 , Processed in 1.137932 second(s), 24 queries .

风云挂机网 免费分享,开放交流论坛

© 需要联系站长可内信,或者电报 电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