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很难吗?孔子在开篇就说出了学习方法,只是许多人没读懂 ...
在传统文化中,《论语》是很紧张的一本书,它是孔子及其门生一样平常生存、言论的汇编。由于是言论汇编,以是《论语》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普通生动,似乎穿越两千年的时间,回到杏林,站在孔子身边,听他跟差别的门生说差别的话。
谆谆教导,言犹在耳。
http://pics7.baidu.com/feed/730e0cf3d7ca7bcb50e7f24ce917fa65f724a8dd.jpeg?token=f4af2411503158d54275f95d0408d4bf
有人说,《论语》普通而深邃,简直,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句子里,隐蔽了很深的原理,但假如读懂,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个豪迈而通透、风趣而生动的人。
孔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出了学习的重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http://pics2.baidu.com/feed/d0c8a786c9177f3e999b1be92bd1aac19e3d5648.jpeg?token=237e7b64500fccff0815a202b5876909
这是《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章,这句话是学习《论语》的钥匙,把握了它,也就能明确孔子是一个多么真实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这是很轻易被误读的一句话,许多人在解读时,会翻译成:学习过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温习,这不是一件很舒畅的事吗?
假如如许明白,那就大错特错。
在校园中任意找一个门生来问:学习过的知识,时不时拿出来温习很舒畅吗?
他肯定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白眼,什么意思你本身领会。
舒畅可以冒充,不舒畅却很难掩蔽。
明显不舒畅,但偏要装出舒畅的样子,这就是人变得卖弄的开始,许多人把这回结为“都是孔子的错,他教人学会卖弄。”
孔子实在很委曲,他说得很明确,只是后代没有读懂,这锅就扔了过来。
http://pics3.baidu.com/feed/fc1f4134970a304e2bc6547087d63680c8175c7c.jpeg?token=b5acd7e39d8c338c288609bb78943637
实在对这句话的解读,关系到我们一生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就是教我们怎么学习。
学,就是模拟,这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出发点——
想一想小孩子们学语言、学走路,都是在对四周人的模拟。
小孩子具有最强的学习本领,由于他内心没有分别心,看到什么都想往学,以是孟子经常讲“不失其赤子之心”。
可悲的是,我们在发展之中,恰好失往了这种学习的本领,我们开始有了分别心,有了妒忌,对别人的优点不再是坦然认可并模拟,而是开始对本身不会的东西责怪为异端并“群起而攻之”。
当你开始往否定一件事的时间,它全部有效的东西就都跟你无关了。
http://pics6.baidu.com/feed/d53f8794a4c27d1e40d254624ecb3c68dcc43840.jpeg?token=fafbb84bff9cacea8023c9005b10094e
习,繁体字是“習”,《说文解字》中说“习,鸟数飞也”——
羽翼饱满的小鸟开始学习翱翔,它一次又一次的睁开翅膀训练。
以是,习,就是实践,重复实践,直到纯熟把握。
“阳明心学”最紧张的一部著作《传习录》——“传习”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老师教学的知识(传)我有没有切身实践过(习)?
以是,王阳明在心学里提到了两条修行方法:一条是打坐(冥想),一条是“事上练”——就是在实践中把握,只有你本身做到了,才会对这件事有深刻的熟悉和领会。
如许,《论语》中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通过模拟来学习,通过反复实践直到纯熟把握,这时间,不是一件很舒畅的事吗?
——通过本身积极得来的东西,总会让人开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就像许多优美的被用坏的词语,“朋侪”已经成了一个被过分利用的名词。
事物会由于稀疏而显得贵重,当它开始变得泛滥的时间就失往了最初的意义——就像你以为身边随处是朋侪的时间,恰好是没有了朋侪。
http://pics1.baidu.com/feed/29381f30e924b89944890b3039188c930a7bf622.jpeg?token=cccfe7385c5108e48b8105dc4f24dd92
“朋”,《说文解字》里说:朋,假借也,表现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况。
孔颖达说:“同门曰朋,同道曰友。”
总之,“朋侪”,也就是同舟共济的人,与你志向同等,爱好相投。
按照如许的尺度,一个人的“朋侪”,注定不会太多,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相知能几人”?
就是如许的一个人,从远方而来,你说开心不开心?兴奋不兴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愤怒,很气愤的样子。
别人不相识,我也不气愤,这很轻易做到吗?
http://pics5.baidu.com/feed/eaf81a4c510fd9f98514742f7233452c2834a41d.jpeg?token=4f16af9dc867fd085bcf99dd9800a0ba
生理学上有一个“透明人”效应:即我们会不自发地把本身知道的事变,以为全部人都已经知道。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接待的会商课》上有一个很故意思的例子:
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我在上课一开始会问:“我要怎样才气从这里到百老汇呢?”有人答复说:“沿着第118大街不停走就能到。”我接着问:“那怎样才气到第118大街呢?”他们答复说:“往北穿过校园。”我又问:“我怎么才气到校园,哪边是北呢?”他们说:“嗯,从这栋大楼出往就行了。”我问:“那怎么从这栋大楼出往,又该走哪个门呢?”他们说:“直接乘电梯到一楼。”我问:“电梯在哪儿?”他们说:“从这个课堂出往就到了。”我问:“课堂的这两个门应该走哪一个呢?”
看到了吗,许多很寻常的我们以为是“知识”的事变,在对方脑海中,大概并没有确切的概念。
以是我们自以为对方已经知道的东西,实在他并不知道。
反过来讲,对方以为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实在我们也不知道。
——这就是交换中轻易出现分歧的缘故原由:并不是由于谁对谁错,只是两边相识的信息不对等。
http://pics5.baidu.com/feed/96dda144ad345982769f14e059eaa0abcbef8454.jpeg?token=61eb006a08db0aded1ddb22fdc251bae
那在别人不相识的时间,我们真的可以或许不气愤吗?
在实际生存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爹妈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鸡飞狗走:爹妈自以为本身讲的如许清晰,你怎么还不明确呢?但是孩子就是不明确;
另有许多业务司理在品评本身部下的业务员时,会很气愤的诘责:这么简朴的题目,你怎么就不明确呢?
是啊,他就不明确。
由于他不是你,你明白的事变,他不明白,这很正常。
以是在这句话里,孔子说到了人与人交换的一个关键点:你要答应别人不知道。
在当代生理学范畴,这种做法有一个名词叫“换位思索”。
许多时间,假如真的做到“人不知而不愠”,那就会淘汰许多交换辩论。
结语
http://pics2.baidu.com/feed/48540923dd54564ed651a935e5c00d84d1584fae.jpeg?token=78029fb71136a25aa23289d0169216c1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只有这简朴的三句话,但这三句话,假如能读懂,对我们的生存和人际来往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这三句话,是打开《论语》大门的钥匙,只有读懂这三句话,才气继承读下往。
这里是子曰书院,假如你乐意,我们一起学习。
http://www.fyguaji.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