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个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看孔子怎么说 ...
关于学习,我们喝过太多鸡汤,也听过太多劝勉之语,更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故事,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古往今来,学霸很少,学渣却许多,厌学的人更是层出不穷。作为文明古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原民族,岂非就没有为我们探索出一条精确的学习门路吗?
实在,这条门路孔子早就已经为我们探索出来了,只要我们乐意精确对待,专心明白,抱有精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踏上乐学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把《学而》篇放在《论语》第一篇的缘故原由:先端正学习态度再谈别的,态度对了,方向就对了;态度错了,是背道而驰,越学越苦,越学越累。
http://pics1.baidu.com/feed/0b46f21fbe096b633e6c0fec42d94b41eaf8ac01.jpeg?token=5051e44d1dd622056cc1b370fb37d168&s=8A324C8617833AEF0CCDC9260300F043
本文实验从《学而》中摘取三句话,来论述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
先学做人,再学文化知识
高学历不代表高素养,这句话应该已经是共鸣了。好比《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也是学霸一样的人物,说考进士就中了进士,不光是测验能手,也有真才实学,但他的品德,却让读者痛恨不已。
贾雨村如许的人,每个期间都不缺,他们有着极强的粉碎性,假公济私时绝不手软。怎样制止这种环境?作为父母,该怎样教诲孩子才不会酿成贾雨村如许的人?
孔子给出了方法:
门生,进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一个孩子(学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尊重尊长,对朋侪像弟弟对兄长般恭敬,为人办事审慎不浮躁、信守答应不浮夸,有泛爱之心,密切仁德之人,假如把这些都做到了,另有多余的精神,就可以教他文化知识了。
http://pics7.baidu.com/feed/11385343fbf2b211c72346ce846aa93d0dd78e15.jpeg?token=dc395a95c4ce84e98a8db8cb34f62c26&s=4AF00AD0175045D2CAF0C55A0300D0F3
这句话包罗的信息量很大,险些席卷了做人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先学做人,学好了做人,再学文化知识。假如没有学会做人,那就不要开始认字读书学文化。由于,一个人假如没有修养,活成地痞,再辅以文化知识,就会成为贾雨村如许的高级地痞。假如是如许,还不如别让他认字读书,至少粉碎力小一点。
这实在可以回结到人性善恶的层面。假如懂得以善处世,再学习文化知识,就能让小善变大善,成为对国家民族有效之人。反之,假如以恶处世,有着人性的贪心刁滑,再学习文化知识,就会让小恶变大恶,成为巨猾之人。
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肯定先教孩子学做人,做一个仁爱的人。
理论联合现实,要乐学,不要苦学
学会了做人,有了余力,可以学文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用有限的精神往寻求,会累坏身材。怎样才气更快更多地吸取知识,酿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用一句非常精粹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之意,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为“读书要常常温习,不是很高兴吗 ”。由于这种表明,让许多学子不喜好孔子:温习又枯燥又无趣又苦又累,有什么可高兴的?这不是乱说吗?
http://pics5.baidu.com/feed/eac4b74543a982265cfb4c82c46875044b90eb49.jpeg?token=80242d2c8c0e4bdce8bde729e4ec6fba&s=4DAFB5575F1148C210D1887A03008071
是啊,假如不是为了测验多得几分,谁乐意没完没了地温习?
实在,孔子太冤枉了,他真的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是什么意思?
要明白他的本意,必要对句子中的“时”和“习”精确明白。
时是常常、反复的意思,习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而不是温习、温习。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理论,不要往背诵,而要往实践。好比一个爱下厨的人,在直播或电视中看到有人教学了一道菜的做法,很想学,那就先看清晰每个步调,然后进进厨房实践,照着步调做。做完一尝,感觉不太对劲,是不是哪一步做错了?大概哪一味调料的量不对?再看一遍或几遍视频,对照本身的步调,找到题目,再次实践。云云反复频频,直到纯熟把握了整个步调,那么这道菜的做法,就成为了本身的技能。
这个过程,是相称愉悦的,尤其是乐成后的高兴,恨不得立刻做给身边的人吃。
全部知识和技能的把握,都遵照这个规律:“学而时习之”,理论和实践相联合,过程和效果都是高兴的。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都不宜死记硬背,由于死记硬背是苦学,理论和实践的联合,才是乐学,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积极到场圈子建立,在碰撞中敏捷提拔
人是有范围性的,哪怕是行遍万里路读破万卷书,也总有看不到想不到的知识和头脑盲区。怎样突破这个范围?最便捷的方式是与人探究,汲取别人的角度来补充本身的范围。
详细该怎么做呢?孔子又教给了我们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侪从很远的地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快乐?不是由于来的是朋侪,而是有了探究的时机,本身的范围即将被突破,学识即将得到提拔。
http://pics5.baidu.com/feed/b64543a98226cffc828ec079f7eb8695f403ea41.jpeg?token=9b3cdb250b95ecbbb21d909fa313145b&s=942CFE16C59743FDD3A9E06A0300F07B
对这句话的精确明白,要联合上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此,对朋侪到来的高兴,与学习有关。
在孔子所生存的期间,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书信也要几个月才气收到一封,要与朋侪探究,是件很不轻易的事。
有人说,为什么要和远方的朋侪探究呢?和身边的人探究不可吗?身边的人天天都可以探究,不必要等候。
这就涉及到圈子题目了。
有句话说,圈子差别,不必强融。我们身边随处是人,但想要找到同一个条理的人却很难。而探究,最好是在同一个层面,否则就是夏虫语冰,对牛奏琴。
因此,这里所说的远方的朋侪,是早就心生向往盼望能举行深进探究的同一个条理的人。如许的朋侪来了,不光“不亦乐乎”,还要秉烛夜谈,捉住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由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平常积攒的那些狐疑,大概这一谈就豁然开朗了。
如今社会,交换变得特殊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谈,但照旧必要我们乐意自动往到场圈子建立,往遇见同一个条理的人,在碰撞中敏捷提拔。这实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行万里路。
做好了以上三点,我们就拥有了精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渐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效的人。
相干阅读:
朽木不可雕也!被误读的名句和被误解的孔子
http://www.fyguaji.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