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552263 发表于 2020-4-19 14:58:54

阿多诺的《棱镜》与战后德国的文化批驳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网 ...

Adorno's Prism and Theory of Cultural Criticism in Post-War Germany
  作者简介:刘健,德国弗莱堡大学语言文学院德语文学系。
  原发信息:《国外理论动态》第20189期
  内容提要:阿多诺在《棱镜》文集的纲领性文章《文化批驳与社会》中提出了“辩证文化批驳”理论,将其作为文化批驳的方法论,并由此乐成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驳理论引进文化批驳理论的架构之中。本文起首分析了“辩证文化批驳”的理论底子和详细内容,指出了该理论对阿多诺的实践类文化批驳论文及《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后期著作的影响,探究了《棱镜》文集在阿多诺的文化批驳理论框架中的职位。在此底子上,本文以《文化批驳与社会》中的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蛮横的”所引发的论战为线索,分析了阿多诺的文化批驳理论在战后德国文化重修及汗青反思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末了,本文梳理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驳理论在战后德国的发展进程,论述了其为文化批驳和文化研究理论建立留下的头脑遗产。
  关键词:《文化批驳与社会》/辩证文化批驳/法兰克福学派/战后德国
  《棱镜——文化批驳与社会》(Prismen-Kulturkritik und Gesellschaft)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西奥多?W.阿多诺的一部紧张文集,是其头脑成熟时期文化批驳的集大成之作。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阿多诺文化批驳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发蒙辩证法》中的文化产业批驳理论出发,但对《棱镜》一书尚无译介,体系性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本文将联合该文会合最紧张的一篇文章《文化批驳与社会》分析阿多诺的文化批驳理论,并论述该理论在阿多诺整个理论构架中的职位,末了探究其对战后德国以致整个西欧文化批驳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阿多诺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批驳理论
  《棱镜》初版由苏尔坎普(Suhrkamp)出书社于1955年出书,1977年被收进该出书社出书的《西奥多?W.阿多诺全集》第10卷。①《棱镜》共收录了阿多诺写于1937年至1953年的12篇文章,这些文章此前已在其他论文集或杂志发表过,此中最闻名的《文化批驳与社会》写于1949年,初次发表于1951年的论文集《我们期间的社会学研究》。
  (一)《棱镜》的重要内容、誊写情势和逻辑布局
  用“棱镜”做书名,一方面表现了该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在主题和学科方面涉猎广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作者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摧毁:单一的射进光源通过棱镜之后变为多色的光谱,阿多诺用光的变革过程比喻社会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他在四卷本的《文学条记》中曾提到,《棱镜》一书研究的对象是“已经成型的精力征象”,但目标并不执着于单个征象的解密,而是“透过每一篇文本及每一位作者更透彻地相识社会……收录的文章都是棱镜,人们透过这些棱镜可以看到实际”。②《棱镜》出书后不久,联邦德国闻名的《期间》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多诺对空无一物的研究》的批评文章。作者不无讽刺地批评说,该文集包罗了从知识社会学到巴赫、爵士乐、卡夫卡等浩繁内容,“好像是想席卷时下全部盛行、受宠的内容”,“像是头脑堆栈治理员在举行冬季大甩卖”。③固然这一批评不乏冷嘲热讽,但确实反映出《棱镜》的特性:阿多诺在其理论纲领的引导下,从多个范畴、多个视角进手分析文化,睁开文化批驳,以碎片化的方式出现团体,并在社会团体的框架下对单独的文化征象和孤立的文化批驳家的批驳态度举行分析。
  别的,阿多诺接纳散文作为誊写情势,一方面是想拒尽传统的学术风俗,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文体制止在作品中构建出体系化的哲学头脑。正如他在《棱镜》英文版的媒介中所说的那样,该文集对立于“传统的方法论与既有的认知方式”,而散文是一种差别于“被科学的游戏规则打磨的”新情势,它可以冲破“坚如盘石而又不经反思的‘究竟性’”。④阿多诺在《作为情势的散文》中指出,散文的叙述方式可以或许在趋于总体性和同一性的哲学情况中保持异质性,散文是开放性的、实行性的,“相对于总体而言是局部的”⑤。由此可见,阿多诺接纳了散文这种表达情势,试图对通用的论文性哲学著作背后隐蔽的认知方式举行批驳性的反思。
  在《棱镜》中,除首篇文章《文化批驳与社会》外,其他文章按照主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重要涉及研究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批驳文章,包罗《知识社会学的意识》、《消灭之后的斯宾格勒》、《托斯丹?凡勃仑对文化的攻击》和《阿道司?赫胥黎与乌托邦》;第二类为音乐家和音乐流派的批评文章,包罗《永恒的时尚——论爵士乐》、《反对巴赫徒弟,为巴赫辩护》、《阿诺尔德?勋伯格(1987-1951)》;第三类为品评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包罗《瓦雷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格奥尔格与霍夫曼斯塔尔书信往来》、《瓦尔特?本雅明概要》和《卡夫卡札记》。与《棱镜》这部文集的鲜为人知差别,该文会合那句常常被引用、同时也常常被误解的名言却广为传播:“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蛮横的。”正是这句话道出了整部文集的主旨:分析二战期间对犹太人实行大屠杀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反思二战后文化和文化批驳面对的逆境。围绕这句话的争论险些是与战后德国文化批驳理论的发展交错在一起的,因此,将这句话称为战后德国学界最紧张的讨论热门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二)《棱镜》中的“辩证文化批驳”
  阿多诺在《文化批驳与社会》一文中以汗青的眼光将文化创造与社会条件接洽起来,提倡一种以辩证法为底子的文化批驳理论。他起首将批驳的矛头指向文化批驳家,以为他们自诩为精英阶层,自以为可以不受他们所处的文化场域的影响:“文化批驳家对文明不满,而其不满也唯独来自这个概念。他侃侃而谈,就似乎他代表着纯粹的天然,代表着更高的汗青阶段,他自命非凡地以为本身高于文明,然而他与文明在本质上完满是雷同的。”⑥句中的“不满”(Unbehagen)一词显然是在影射弗洛伊德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阿多诺指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是对作为人类原始天性的欲看的压抑和捐躯,因此,文化批驳家的“满足”与“不满”实在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批驳家是以“概念”——文化和社会——为中介的,然而他们却还妄称本身可以独立于文化和社会之外,这便是文化批驳家的盲目性。据此,阿多诺批驳上述批驳家忽略了文化所处的社会实际以及社会实际与文化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孤立地、教条地对峙着文化的概念”。他进而指出:“在尽看和巨大的痛楚之处,批驳家看到的只是精力之物,只是人类的意识状态,只是准则规范的消灭。”⑦
  阿多诺的批驳理论并不范围于理论,他同时还反对鄙视理论、盲目信赖实践,并对用理论引导或控制实践所带来的伤害性时候保持着鉴戒,这是由于他眼见了纳粹德国对国家宣传工具的使用:“当理论能变更人时,它就酿成了真实的气力。”“然而,‘用存在来界说意识’现在酿成了人们清除全部与存在之物不符合的意识的本领。”⑧显然,阿多诺所提倡的文化批驳的主要原则就是:既不能离开社会团体这个条件对文化举行“内涵”批驳,也不能机器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只关注文化“外在”的社会条件。
  阿多诺进一步批驳了文化的概念,他以为文化并非纯粹的、自主的,因此文化批驳家不应该以文化的自身尺度来批驳文化。若对峙“纯粹”的文化概念,就是对文化的拜物崇敬。就此来说,文化批驳家将文化作为对象研究的过程自己就是将文化简化为“文化代价”,这种“对‘代价’的萃取将文化置于市场的意志之下”,因而是对文化的物化。之后,他详细讨论了文化产业的拜物教特性,指出:“欧洲文明已经扩展到消耗者那边,它现在已经从治理者和生理技师为大众量身定制的文化堕落为纯粹的意识形态,这源于其物质实践层面功能的改变,即它放弃了干预的本领。”⑨文化成为文化产物,这一论断不禁让人想起《发蒙辩证法》中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的批驳,现实上,阿多诺在此确实直接指涉他在《发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及贸易的分析:“全部的文化都与社会分摊罪责,因此文化就只能依赖在生产范畴中已经发生的不公来维系本身的生存,这与《发蒙辩证法》中提到的‘贸易’如出一辙。”⑩对于文化的物化和意识形态化,文化批驳家也难脱干系:“他们拥有占据信息和上风职位的特权,这让他们有了发言权,也让他们的发言看似具有客观性。但是,这仅仅是统治精力的客观性。他们为虎作伥,帮着编织面纱。”(11)
  固然,阿多诺也为文化批驳家指明白走出盲目性的方向,即以辩证法为底子的文化批驳,让文化批驳具有“辩证法”、“否定性”和“内涵批驳”:
  只有隐含着批驳性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若忘记这一点,精力便会咎由自取地受到由它作育的批驳家的批驳。文化自身就包罗抵牾,批驳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再不真实的文化也是真正的文化,再不真实的批驳也是真正的批驳。当批驳对事物举行分析时,它并不黑白公理的,这实在是它最大的代价;当批驳以不顺从的表象而顺从时,它才黑白公理的。(12)
  这段话的报告方式自己就表现了“辩证”的特点,即在文化的真与假的循环中不停熟悉真。阿多诺并未接纳逾越的态度,即用“阿基米德支点”来俯视社会和文化,而是身在此中,用上述悖论式的方式循环进步,从而到达化解悖论的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内涵批驳”:“文化批驳自己也是批驳的永恒对象,无论是文化批驳的一样平常条件条件——它内涵于现存社会之中——照旧文化批驳的详细判定,都是被连续批驳的对象。”(13)关于辩证的文化批驳的使命,阿多诺以为:“批驳的使命并不在于往探究那些作育了某些文化征象的特别的长处团体,而是透过这些文化征象往破解当下社会中令最有权势的长处团体赢利的发展趋势。文化批驳应成为社会的相面术。”(14)
  阿多诺以为,只管文化和文化批驳都是在社会同一性的条件下产生的,但是依然保有反抗社会同一性的潜力:“借助自身的气力,对抗性照旧可以在意识中实现本身。正由于文化宣称调和原则是可以或许美化一个对抗性社会的有用本领,以是它无法制止社会与其自身的调和概念相辩论,反面谐也就会出现。”(15)因此,某些艺术作品便有大概在不完全离开社会同一性的控制下得到自主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文化批驳家也要站在一个看似悖论的位置上:“它[文化批驳]既不可以崇敬精力,也不能与精力为敌。辩证的文化批驳家既要到场到文化之中,又要游离于文化之外。”(16)在此辩证法的理论条件下,阿多诺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有关文化批驳的下述论断:
  文化批驳面对着文化与蛮横之辩证法的末了阶段。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蛮横的。这乃至腐蚀着如许一种熟悉,即为什么现在写诗已经变得不再大概。尽对的物化曾把精力的进步作为自身的条件要素之一,但现在却有吸取整个精力的架势。假如批驳的精力还将本身范围于自我满意的沉思冥想之中,就无法应对这种挑衅。(17)
  (三)辩证文化批驳理论视域下的“否定性”艺术
  在“文化与蛮横之辩证法的末了阶段”,文化应当怎样自处?阿多诺在《文化批驳与社会》一文中没有直接给出详细的答案,但是我们在《棱镜》文集收录的阿多诺有关社会理论和艺术品评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永恒的时尚——论爵士乐》中,阿多诺颇有看法地以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爵士乐,他以为爵士乐并非如听上往那样自由、随性,而是“通过过细排练,能像呆板一样精准运行”的尺度化产物。他指出,爵士乐标记性的切分音方式现实上并未冲破四分音符的根本时长,因此“虚伪的个体化”现实上是“秩序的胜利”。接着,阿多诺将音乐品评进一步推向社会批驳,他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以为爵士乐意味着一种“被阉割性”,它“一方面临父权统治满怀怨言,另一方面又私下里崇敬它,想得到同样的权利,享受被愤恨的秩序”。(18)他指出,爵士乐体现出的美学乌托邦实则布满了规定和限定,这就在肯定水平上承认了当下的社会实际。
  在《卡夫卡札记》一文中,阿多诺责怪其时学界解读卡夫卡时倾向于利用存在主义理论,他以为这些解密的实验反而会让人更加执着于谜题。与此相反,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无法捉摸、无法看清的细节”上,对峙以“字面性”原则解读和分析文本。阿多诺以为,卡夫卡的否定性表现在其作品人物与所处社会的关系上:卡夫卡笔下的脚色是完全异化了的主体,他们置身于一种非人性的资源主义体制中,在这里,不存在任何意义,唯一占统治职位的意识形态是为了报酬资源占据者,即为了雇主的恩赐而“对生存的再生产举行神话”。卡夫卡的作品好像并没有显暴露反抗和不满,反而只有认同和屈服:“酿成臭虫的是格里高尔?萨姆沙,而不是他的父亲。显得多余的不是权利,而是无能的主人公。”在阿多诺看来,作品中的屈服是一种虚伪的认同:“卡夫卡不以臣服歌颂天下,而以无力来反抗天下。在无力眼前,气力只得揭开原来面貌,而卡夫卡正是以此为原点举行创作的。”承接这一主题,阿多诺在文章末了又回溯到在《文化批驳与社会》中讨论的社会对文化批驳家的“窒息”:“从卡夫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作茧自缚的天下里,正面、贡献、乃至复制生存的工作都在加重着这种束缚。”(19)正如阿多诺在《文化批驳与社会》中所言:“当批驳对事物举行分析时,它并不黑白公理的,这实在是它最大的代价;当批驳以不顺从的表象而顺从时,它才黑白公理的。”(20)卡夫卡的作品与阿多诺对“否定性”艺术的假想相得益彰:以冒充顺从的方式对社会实际举行批驳与消解。
  《棱镜》中的头脑在阿多诺的临终遗作《美学理论》中得到了连续,后者一开头便呼应《文化批驳与社会》中有关文化与蛮横之辩证法的论断:“时至本日,与艺术相干的统统,包罗艺术的内涵、它与团体的关系、乃至其生存的权利,都不再是理所固然的了。”(21)从阿多诺对犹太墨客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批评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他对“否定性”艺术特质的分析:
  策兰的诗作用缄默沉静的方式表达极度的恐惊感,并将真理性内容转化为一种否定的特质。……策兰将全部有机物剥离,直到展示其本质,用本雅明形容波德莱尔的话来表述:策兰的诗歌是一种没有光晕(Aura)的诗歌。无生命的语言便是对失往了任何意义的殒命的末了慰藉……如卡夫卡在体现主义绘画中罗致灵感一样,策兰将景观往对象化为无机物的过程转换至语言表达中。(22)
  策兰的作品中那种极度悲观和否定的表达方式以及卡夫卡“冒充顺从”的叙述态度均表现出阿多诺的辩证文化批驳理论所要求的洞察力和毫不当协的态度:“一个乐成的作品并不是要把客观的抵牾消解于虚伪的调和中,而是纯粹地、不当协地在抵牾最内涵的布局中表现抵牾,以此来否定地表达出调和的概念。”(23)
  总之,阿多诺在文化批驳中反攻的是批量生产的、同一性的文化产物,赞赏的是反对总体性、消解同一意义和布局的“否定性”作品,这一“否定性”的特质就是阿多诺对“蛮横”做出的回应。阿多诺的文化观念是属于“古典当代主义”(24)的,他的文化批驳理论之以是是当代性的,是由于它歌颂了诸如卡夫卡、普鲁斯特、策兰等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否定性,其最大特点在于个体在社会的盲目性中所服从的“差别流合污”;而这一点也表现出阿多诺的守旧性,即其服从一种精英的、高雅的文化概念,而将盛行文化和文化产业视为文化的倒退和对大众的操控。对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分和批驳也为阿多诺的辩证文化批驳在西欧文化理论发展和流变过程中的职位变革埋下了伏笔。


http://www.fyguaji.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多诺的《棱镜》与战后德国的文化批驳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