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子丧夫出家被抓,却成了县令“三夫人”,被救后惶恐失措 ...
尼姑,是剃了发修行的出家人,理应忘却尘世,在寺庙里与木鱼相伴,吃斋念经,离开凡尘的。但在明代的古书纪录中,有不少尼姑却服从不了空门的规矩,受不住寥寂。http://pics5.baidu.com/feed/cc11728b4710b9128a5e8e9a780682059345223c.jpeg?token=cfbd50360e379d6d6d53ffe4dc9edfc4&s=62A0DD4F18490C5D0EB0213B0300F013
有些尼姑,离开不了尘世,就会再留起头发,末了还俗。这是比力正常的举动,但也有不走平常路,做出特别之事,在《西厢记》中就有挖苦这些不守规矩的尼姑,说是:“走上烟花路”,指的就是举动不检核的尼姑。
由于明代时期,这类的例子太多,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规定不到四十岁的女子,不许出家。到了朱允炆当天子后,建文三年又规定,出家的女子年事要到59岁才可以,为的就是制止年轻的女子,出家后又耐不住寥寂,做些特别的事。
http://pics0.baidu.com/feed/242dd42a2834349b7d92c68472116bc837d3be19.jpeg?token=ccbacc6e84f4de9515cc92aa8f1d181c
可就算是天子规定了出家女子在年事上的束缚,但那些年龄轻轻就丧夫守寡的女子该怎么办呢?许多都是受不了世俗的眼光,而被迫出家。
要知道,古代是个封建社会体系,对于女子的宽容度可不像现在这么开放。那些年龄轻轻就丧夫的女子,再嫁也困难,守了寡还要蒙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以是只能没到规定的年限,就偷偷出了家。
http://pics0.baidu.com/feed/2fdda3cc7cd98d10236c266a9ac4c6087aec9036.jpeg?token=fff3e9362d45df2b20dad330b7cd3689
在万积年间就有纪录,说是在苏州府吴江县的一座尼姑庵里,有数十名没到年事就出家的女子。时间一久,尼姑庵里有年轻女子出家的消息,就传到了知府的耳朵里,立马派人来抓,逮了个正着。
可其时知府胆量也大,看着绮年玉貌的尼姑,内心起了歹念,就故意瞒报,把一些长相一样平常的女子发回本家,将长相貌美的女子给偷偷关了起来,占为己有。由于这些女子是违规了天子的规定,以是也不敢出逃,只能任由知府摆布。
http://pics6.baidu.com/feed/6d81800a19d8bc3e215fd7de3970d818a9d34555.jpeg?token=a0a8ffcf2006d691b175f2bc7c2ad64a
多年以后,这个苏州知府要离任了,计划将当年本身偷偷占为己有的尼姑给一同带走,就是在转移的过程中暴露破绽,被人发现,这些女子终于得到了自由。
但最让人可悲的故事,是发生在明代隆庆年间。隆庆二年,怀秀的一个尼姑庵里,有一个17岁女子由于丧夫而出家,也是由于年事未到出家的年限,以是被县令给抓了。
http://pics3.baidu.com/feed/b21bb051f8198618ef212281f71650758ad4e650.jpeg?token=b5b71ab14d3398f4be6898f9adc3844b
这个县令更是胆大包天,没让女子还俗回家,而是占为己有,女子就如许成了县令的“三夫人”。固然,这种事不敢对外宣扬,为了掩人线人,县令就在表面构筑了一间屋子,称这是本身新纳的“三夫人”。
这个“三夫人”整天被县令派往的人看管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县令想来就来,随意地摆布“三夫人”。对女子来说,她的遭遇跟在地狱里没什么区别。
http://pics3.baidu.com/feed/359b033b5bb5c9eaa83357aa6ec2c80638f3b3bd.jpeg?token=e3379fce98d354b17ca45e12bf50baea
又过了几年,某日,怀柔的一个衙差发现了女子被关的地方。头开始,衙差还以为这是衙门在表面制作的牢房,厥后颠末衙差的查问才原形明白。女子终于被救了出来,但她被救后的反应让民气酸无比。
由于被关的时间太长,女子被得救的原形一无所知,还以为又再次被抓了。她惶恐失措地向人讨饶,说是只要不把她关进大牢,做什么都可以。
http://pics6.baidu.com/feed/8644ebf81a4c510f65bd8f7bdba25b2bd52aa55c.jpeg?token=0922da88455834c47398980294273ebc&s=F2A2FD48D2DE6DDC97B4681F0300D0D2
不得不说,生存在古代的女子,尤其是嫁人后又丧夫的女子,生存着实不易,她们饱受世俗的眼光,无奈之下只能“被迫”出家,而年事不到出家年限的,还要遭到歹人的惦记,真是闻者无不心伤。
参考文献:《明史》、《西厢记》。
http://www.fyguaji.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