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怎样像考古学家一样看懂文物的“门道”? ...
编者按:随着国内新冠疫情根本被控制住,各地博物馆纷纷开门迎客。博物馆是立体鲜活的汗青教科书,在馆中穿梭游览,就犹如进进时空隧道,得以窥见人类汗青的流徙变迁。然而,面临千百年、乃至数万年前的文物珍宝,怎样才气像考古学家一样看懂“门道”,相识文物背后的汗青文化奥秘、解读出别样的深意呢?
在国际甲骨文权势巨子学者许进雄老师的四卷本《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中,他运用甲骨文和出土文物,深进浅出地剖析了浩繁关于文物和汉字的题目。他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抵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沉潜研究三十年,安大抵博物馆收躲了包罗甲骨在内的大批中国文物,是中国以外“收躲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十大机构”之一。他个人也被安阳殷墟博物馆评为天下“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二十五位学者”之一。
在这套书中,许进雄就像一位博物馆的导览员,为读者讲授从石器期间到清代以来的诸多贵重文物,除了先容其名称、功能、材质、年代、制造、装饰等信息外,还特殊器重文物背后所隐含的生存与社会心义。
本文从书中选取了七个风趣的章节,谈作为民生用具和国之重器的鼎,谈古人最老实的待客之道,谈中国古代武器的进化,以及怎样从俑的发型判定性别,风靡上流社会的马球游戏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讲授生动新奇,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与意见意义性,为读者相识中华古文明的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http://pics6.baidu.com/feed/c75c10385343fbf2f52571ffc3580d8664388f8a.jpeg?token=d1d17ab0b57c09cd1a9ac28e1b1fd087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许进雄著,化学产业出书社,2020年2月
撰文|许进雄
摘编|徐学勤
一.鼎:是民生用具,也是国之重器
http://pics4.baidu.com/feed/8c1001e93901213f83f3731027c1f1d72d2e95e2.jpeg?token=7c2303a9fee2c58906c23ea48d1e10a4
图1.权势巨子的象征:鼎。青铜鼎,高33.9厘米,商,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
鼎是形容有支脚的烧食器,不管其制作的质料是陶土、金属或玉石。陶鼎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在华北出现,是传统兼为烧煮饭与菜的用具。四千多年前别的计划了支脚而空足的鬲来煮饭后,鼎就成为专门烧菜肴的用具了。鼎本是家家户户都得用的用具,没有象征阶层的意义,但是到了青铜器期间,以铜铸鼎,并作为祭奠鬼神的高贵礼器,鼎就成了贵族才有财力制作的东西,也成为权位的象征。到了周代演酿成一种随葬制度,以鼎与簋的数目为品级的尺度,国君是九鼎八簋,诸侯及医生则依次为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
鼎在古代另有政治上的作用。传说夏禹治水有功,继舜而为王。诸侯贡献青铜铸成九座大鼎以象征其时所管辖的九州。这九座大鼎就成为国家的象征,改朝换代时也由新首脑来保管。当它们被传至周代时,《左传》纪录:宣公三年,楚庄王故意要代替周而为中国的牛耳,就向王室官员天孙满问这些宝鼎的巨细轻重,表现其国力足以代替。到了汉代又造出传言,说秦始皇在泗水打捞此批传国的宝鼎,效果有龙出现咬断拉曳的绳索,使捞得的鼎再度失往,以应秦国传国不久的运气。
铜鼎尺寸和重量巨细相差相称悬殊。迄今所见商代最大的铜鼎,现躲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而重832.84千克。但小的才10厘米高,重几百克。这么小的东西应当黑白实用性的明器(冥器)。
http://pics5.baidu.com/feed/4a36acaf2edda3cc2bfa6ab672cffe07213f9233.jpeg?token=e24c437987cae2e68e74c640c9fbe1cd
图2:妇好铭饕餮纹青铜扁足方鼎,高42.4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 。
当利用铜铸鼎时,由于重量比陶制重得多,器表也滚烫,未便白手提起,就在口沿上铸两只对称有孔洞的立耳,以便以竹、木的棍子穿过抬起。陶制鼎较轻,能容易捧起,以是一样平常没有提耳。假如要求新颖,也想捏制提耳时,因陶器质料较脆弱,未便设在口沿上,就安置在两旁。有些较轻的鼎也接纳此种型式以求变革。对称的提耳大抵作方形与圆形两种。讲求的鼎耳装饰有复杂的图纹或外形,大部门商代的铜鼎都装饰有动物形象的图纹,或作侧面的满身形,或作重视的颜面形。但是图2这件鼎圆耳素面无饰,器身的重要部门是在细方回纹的配景上,施以宽边的联结己字纹。这是在子女较为多见,但在商代却很稀有的情势。口缘下的颈部才饰以晚商典范的侧身龙纹。陶鼎由于成形的方便多做成圆形,铜铸的倒是可以做成方形,故商代也有较少量的方鼎。陶鼎也有受此影响而塑造成方形的。总的来说,各种器类的方形数目较少,而且消散也较早。大概是方形器的角棱较易受碰触而毁损吧。
早期的鼎都无盖子,年龄之后附盖子的铜鼎愈来愈多,这大概与鼎兼为陈列之器有关,基于卫生与保温的思量。同时有些小鼎带盖与流以盛酱醋,是讲求鲜味的体现。鼎在汉代之后消散,大抵是因这个期间大量架设立体灶,鼎的支足成为多余,故又规复8000年前的锅子外形。
二.最老实的待客之道,请用觥洗手
http://pics3.baidu.com/feed/7e3e6709c93d70cf9d0e40de8bfa1606bba12b1e.jpeg?token=db062b118c6d3ba1bc43ec7bd5cb0fbe
图3.鹿头盖青铜觥,高20.3厘米,长26.5厘米,商晚期,约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加拿大皇家安大抵博物馆躲。
图3这种有流而如船形的容器,都带有动物头形的盖子,其铭文从来没有确切阐明自身器名。早先学者以其器形与自名为“匜”的一种青铜器非常相近,故名之为匜。但之后大概因有的铭文自称为“尊彝”,以为其大概是祭奠时的盛酒器,而不是盥洗器,在《经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之句,故如今学界就通称之为觥。
这件有觥的典范形制,器口一端有斜伸的宽流,另一端为圈孔的把手,容器本体的剖面为椭圆形,下有圈足。别形或为直鋬(鋬: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门),或无鋬,足或作方形,或支脚。此器盖的前端作鹿头形,其两角作平行的肉茎状,是长角脱落伍的形象,大抵是古代中国广大地区常见的梅氏麋鹿。盖子的后端有两个高突的半圆形耳朵,推测其装饰的形象是老虎。
觥的特点是器身密布斑纹,这个觥也不破例,其器身的重要纹饰是一组非常稀有的斑纹。兽面或饕餮纹是商代常见的纹饰,可以当作是由两只侧面的动物构成。构成的动物以虎、牛最为常见,但此件却以侧身的象与梅氏麋鹿的耳朵和角茎构成。构形非常奇妙而有创意。
以几种动物的特别形象来组合成另一假造的动物形象,可以说是觥形器的一大特色。从形制看,觥有宽流,毫无疑问是为了倾倒液态东西而设,但大概是水而非一样平常所以为的酒。甲骨文有一个字,作一个有鋬的曲形容器倾倒液体进进另一个盘皿之状:,此器或以双手操纵:。从字形看,显着就是“觥”的写生。铜觥常常重七八千克,不消双手就难以把握,也符合字形作双手的须要。商代不以盘皿饮酒,故倾倒进的应该是水。
商代酒器种类繁多,有流的爵与盉数目已非常多,而盘却没有与之相配利用的水器。中国在汉代从前,用手进食,并不以筷子,故用饭之前最好先洗手。《仪礼·公食医生礼》在安排宴客的用具时,“小臣具盘匜,在东堂下”,也要摆设盥洗的匜与盘。《礼记·内则》更叙述其操纵为“进盥,少者奉盘,父老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年轻人双手捧着盘,年长的人双手持匜倒水,宴客人洗手,然后又奉上手巾擦干。这是最老实的待客之道。
http://pics4.baidu.com/feed/962bd40735fae6cd59b6166b7d95c82242a70f62.jpeg?token=bbe464d196d0d0f1fd6815c2f13d946c
图4.铜匜高13.4厘米,口长19.4厘米,宽18.10厘米,盘高12.8厘米,口径41.6厘米,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
出土文物也有盘与匜成套放置的,如图4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的匜与盘。匜的铭文也有“为姜乘盘匜”的字句。显然盘与匜配套利用由来已久。商代晚期铜盘的数目不少,不应没有与之配套的盛水器。除了没有盖子,匜与觥器形雷同。没有盖子并不影响倒水的动作,有盖子反而是个累赘,很大概这就是厥后匜都不铸盖子的重要缘故原由。
有人以为觥也利用于祭奠的局面,故不会是盥洗之器。这个来由恐怕不敷有力。鬼神是人所创造的,反映人间间的代价和风俗。人既然用手用饭,饭前要洗手,鬼神应该也不破例。记得台湾地域民间供奉某些女性的神,如床头娘娘、七夕娘娘等,除一样平常的食品外,还要陈放毛巾、水盆及胭脂等。可见盥洗之具也非尽不能出现于敬神的场所。战国以后贵族渐渐不再施行沃盥的礼仪,汉代又盛行利用筷子,故配套利用的匜与盘就徐徐消散了。
http://pics0.baidu.com/feed/a50f4bfbfbedab6470243f0a841068c578311e56.jpeg?token=89c9f84d5dc168d94a00b8b5041ab46f
图5.龙形青铜觥,商,长43厘米,宽13.4厘米,山西石楼出土。
http://pics6.baidu.com/feed/c9fcc3cec3fdfc039b7b513ba1194092a5c226da.jpeg?token=f3da8f8668ec01d747615c10b1485153
图6.青铜觥,高23.5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
三.甲骨文“戈”字与武器的进化
竞争是天然界成员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接纳的本领,人类为了获取食品,维持生存,必须与动物争斗。野兽虽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身躯,但人类可以借助他物以防御本身、攻击野兽。以是在恒久的斗争中,人类终于成为胜利者,使野兽失往反抗的本领。人类还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作为家畜,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人类在征服其他的生物以后,也由于想劫掠有限的天然资源,而无法制止与本身的同类争斗。
http://pics7.baidu.com/feed/b812c8fcc3cec3fddb11fe1aa7ae13398794275a.jpeg?token=6c11c415f78412484f59fb84c3c7175c
甲骨文“兵”,双手拿着长柄的斧斤工具状。
人与野兽由于智力相差悬殊,不必创造太过良好的武器就可以办理它们。任何有充足重量、有棱角,足以造成杀伤力的工具,只要方便取得,都可以成为武器,不必为捕杀某种兽类而特殊计划。以是甲骨文的“兵”字,就作双手拿着长柄的斧斤工具状。但是到了人与人战役的期间,一样平常工具无法胜任抱负的格斗武器,因此就开始研究用最有用的质料,针对人体的缺点,计划专为杀人的武器,才气到达预期的结果。
http://pics1.baidu.com/feed/86d6277f9e2f07088a6424a69d027f9fa801f2e4.png?token=9dea0c1ea6adc11b133eb7baf1429f52
图7.专为杀人而造的戈。上:长21.8厘米,宽6.8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中:长22.8厘米,宽9.4厘米,西周,公元前11~公元前9世纪;下:长30.4厘米,宽12.2厘米,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图7所示的三件戈,根本器形一样,都是装在木柄上利用的。商代装木柄的武器约可分成为两类:一类是源自太古传统的工具,重要取自差别的石斧外形;另一类是专为杀人计划的新外形的戈。戈有细长的刃部,使用挥动的气力,以刀尖穿刺人的颈部,或以锐利刃部拉割脆弱的颈部以达杀敌的目标。甲骨文的“戈”字,即作一把装在木柄上的细长刃武器外形。
http://pics0.baidu.com/feed/b64543a98226cffcb34f9062cb278d96f703eaa2.jpeg?token=18b847f413dfe57d98d843ec65a9ed88
甲骨文“戈”,一把装在木柄上的细长刃武器。
短木柄的戈大抵有80厘米长,而车上利用的就得凌驾3米,秦俑坑中木柄最长的是3.82米。戈可以说是一种使用铜材的坚固、锐利特性而发展出来的武器,它不像斧钺的攻击依靠重量,是铜被广泛利用从前所未见过的情势。固然商代也出现有石、玉制作的戈,但都很单薄,而且制造的期间并不早于青铜戈,重要是作为代表权位的仪仗,不是实用的武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铜戈是针对人类新计划的武器,是战役升级、国家鼓起的一种象征。
为了能有更大的杀伤力,武器就要不停加以改良。戈的形制可以分为三部门:伤人刃部的“援”,绑柄的“内”,以及中心凸出的“格”。图7最上一件代表最早期戈的形制,只有下边的刃锐利,可以劈勾仇人。中心的戈代表改良的情势,把刃部加长而弯到木柄的一边成为“胡”,使刃部的长度、攻击角度增长,以人的颈与肩部为攻击的目的,用来对付掩护头部的头盔。同时为了要增长铜戈缠绕于木柄的强度,就在戈的“胡”上铸造穿孔,以便使绳索捆缚牢固,并把木柄做成椭圆形以方便手指的把握。最下一件代表最晚的情势,“援”窄细以增长穿透力、“胡”更加长,以扩大攻击的范围,“内”铸成钩的外形以备一击不中时再度以锐利的“内”回勾。反观源自工具的钺、戚、斧等类,就没有相应的变革,这反映了它们在各自的功能上实用与非实用的思量。
http://pics1.baidu.com/feed/fd039245d688d43f01e5ac0c0738151d0ff43ba8.jpeg?token=eab7150ad0c9a0ace6e746366d57e2bb
甲骨文“伐”,以戈砍击一人颈部。
http://pics7.baidu.com/feed/902397dda144ad34f73e3492a284cbf230ad85cb.jpeg?token=a45681c4e7a48820db553b1e83622b31
甲骨文“戒”,双手紧握着戈以备战的样子。
在商代,由于戈是兵士作战的重要装备,以是许多以“戈”为构成构件的字,寄义就与作战有关。如“伐”字,作以戈砍击一人颈部的外形,“戒”字:一边成为“胡”,使刃部的长度、攻击角度增长,以人的颈与肩部为攻击的目的,用来对付掩护头部的头盔。同时为了要增长铜戈缠绕于木柄的强度,就在戈的“胡”上铸造穿孔,以便使绳索捆缚牢固,并把木柄做成椭圆形以方便手指的把握。最下一件代表最晚的情势,“援”窄细以增长穿透力、“胡”更加长,以扩大攻击的范围,“内”铸成钩的外形以备一击不中时再度以锐利的“内”回勾。反观源自工具的钺、戚、斧等类,就没有相应的变革,这反映了它们在各自的功能上实用与非实用的思量。,则作双手紧握着戈以备战的样子。而以取形自他种用途的斧、钺、戚、戊、戌、我、义等字或组合的字,就用以表达他种与战斗无关的寄义。
http://pics0.baidu.com/feed/0df431adcbef760903b15fef5cfb64ca7cd99e31.jpeg?token=f9d9e2fda9941e8a2f1d323d5c22f482
图8.青铜钩内戟,长34厘米,宽28厘米,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
http://pics6.baidu.com/feed/caef76094b36acafe0cacfac09ff4a1601e99c61.jpeg?token=0d50867a6461d9e6c0778974e7311a0b
图9.三角援青铜戈,长20.5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
四.古人利用的枕头是硬的?
http://pics3.baidu.com/feed/3b87e950352ac65c12ce77b688d4751791138adc.jpeg?token=7c90f385baddc2695a1058a7522a8baa
图10. 布满童趣卧床男孩瓷枕,长30厘米,宽11.8厘米,高18.3厘米。北宋,公元10~12世纪
图10中的这件瓷枕是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除底部素胎,通体施白釉。塑造一个男孩以左臂支持着头,右手在左臂之下而持拿有丝穗的绣球。上身长袍加外罩,下身长裤,两足翘起,穿软鞋而伏卧在有雕饰的床上的样子。面目面貌带笑,胖嘟嘟的稚气样子容貌,令人喜好。其造型含有人们生养男孩的愿看。陶枕常见装饰有男孩手持莲叶的图案,通过谐音的隐喻,含有“连子”之意,即世代有男性子孙的盼望。或更有一只鸭在男孩之旁(图11),鸭子谐甲的音,即含有“子连甲”,盼望子孙接连登上进士的榜甲。
http://pics2.baidu.com/feed/37d3d539b6003af3fb32be03480c015a1138b6f2.jpeg?token=334f49d0ea49dbdd576297e4c3a691e6
图11.磁州窑白地褐彩戏荷鸭纹长方形枕,长28厘米,宽16.5厘米,高12.5厘米,河北磁县出土,磁州窑博物馆躲
陶枕通常做成中空但有平面可以支持头颅的外形,且都开有孔洞。一来为了使枕箱里的热氛围从开孔排挤,保持清冷;二是为了防止热氛围膨胀而爆裂枕头。陶枕的外形根本有两种:一是各种变革的箱匣形,可以计划成规矩或不规矩的方、圆、多角、花瓣、银锭、扇面等;另一种是人物的赋形,常见虎、豹、熊、兔、象、狮、牛等动物形,以及卧婴、妇女等,乃至楼阁戏棚。
枕头是关系到可否安眠的紧张用具,各民族都有制作。枕具的质料多数属于易于腐朽一类的布帛、木竹、谷屑等物质,难于在地下生存千年之久,以是不轻易确定何时出现专用的枕头。从《诗经·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诗经·泽陂》中的“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可知西周期间的人们已风俗于伏枕睡觉。湖北荆门包山一号墓出土了战国期间镶嵌骨条的框形座竹木枕,算是可确定为枕头的较早实物。公元前122年南越王墓中的丝囊珍珠枕则是另一情势的较早实物。
http://pics7.baidu.com/feed/0b7b02087bf40ad164962fe62d0ad6d9a9ecce76.jpeg?token=7512663e60f1d640bf50bd98ea37502a
图12.上釉的硬陶及瓦陶枕头,最长40厘米。北宋至金,公元11至13世纪早期。
http://pics6.baidu.com/feed/d01373f082025aafbbb3dd058fcb6c62024f1a23.jpeg?token=31f9c6d5a5d63ac5eddd530ae2190b9e
图13.绞胎瓷枕,高7.7厘米,长×宽:14.7厘米×10厘米。唐墓出土,公元618~907年
枕头太软就失往其支持头部的功用,太硬又不惬意。陶质坚固,并不是抱负的制作枕头的质料。又由于陶枕多见于隋唐以来的墓葬中,以是有人以为它们是随葬的用具,不是一样平常的利用物。但北宋晚期张耒有《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云:“巩人做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进室冷风生,脑冷发冷泥丸惊。”以此看来,瓷枕也是实用器。瓷的性子清冷,不是隆冬宜用的东西,倒是消暑的凉物,以是应该是夏令的寝具。因此常见装饰夏日的图案,如莲池、荷叶、树荫下读书等。为了观光的方便,还烧造了可以放置于行囊中,短于十厘米的小型陶枕。枕头之以是利用瓷来烧造,最大的缘故原由恐怕就是其清冷的触感,假如在冬天,大概就要覆盖他物。
古人以为,枕头除了垫首或按脉、垫足以外,还可有其他的作用。《新唐书·五行志》载有“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避邪,白泽枕以避魅,伏熊枕以宜男”,以为枕头有驱邪或促使生养男孩的作用。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的鎏金铜枕,两头铸有某种驱邪的兽头。汉代常见于宅兆前刻绘星座、龙虎图案,或于陶器绘道家灵符禁咒以驱邪。大概以陶模造豺狼形象更为轻易,以是隋唐期间
开始以陶瓷枕随葬。两宋为陶瓷枕烧造的郁勃期,传世品甚多。
http://pics4.baidu.com/feed/96dda144ad3459822902488478d2f6abcaef84cd.jpeg?token=207af78d81ab48e3ff81eedec10566ff
图14.三彩黑地枕,高9.9厘米,面长×宽:35厘米×14.8厘米。宋,公元10~13世纪
五.怎样从俑的发型判定性别?
商代的大墓,偶然也有人形的雕塑,如加上手梏的奴婢陶塑、裸体或艳服的玉雕人像等,它们到底是死者喜好的艺术品,照旧计划带到来世服务的随从,难以肯定。但是像图15中这一件,从出土所在与衣着的式样推论,肯定是带往来世服务的奴佣俑了。
http://pics7.baidu.com/feed/e7cd7b899e510fb31daad8bbaa150f93d1430c13.jpeg?token=b1b9966466fcd4999093794148e2dd48
图15.宛如真人宫廷奴婢的塑像。彩绘灰陶跽坐俑,高65厘米,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陕西汗青博物馆躲。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图15这个跽坐俑梳发为髻而垂于脑后,内里穿着厚亵服,外罩了一件浮滑的交襟长袍,双手半握拳置于腿上,双膝跪坐。此人心情严厉,头略为前倾,眼睛微张而垂视,嘴唇紧闭,面貌秀气,留有髯毛的墨迹(大概是种误会),是一位年轻人的塑像。今后人拘谨的形态及心情可以想见其身份是宫中的奴婢,还带有坐卧不宁的心情。
与这件同时出土的陶器,上有“大厩”“小厩”的铭文,可以推测这个陪葬坑象征宫廷的马厩,而这个陶俑是厩中的养马人。这件陶俑的捏塑本领高超,刀法精致,比例匀称。根据形貌,原有美丽的彩绘,惋惜出土后生存不良,色彩都已剥落,从照片已丢脸出陈迹。
秦始皇陵所出土的陶俑的艺术伎俩都非常高超,像图中所示的这一件就连头发都一根一根地清楚描画出来了,衣服的褶皱,乃至指甲,也都一丝不苟地据实出现,让人感受到了工匠对艺术体现的执着与认真。
http://pics7.baidu.com/feed/d8f9d72a6059252dbc36870247bdc43d5bb5b944.jpeg?token=19cb9113ac651ba746bf50c489272306
图16.舞队陶俑,高5厘米,山西长治出土。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山西博物院躲。制作朴拙,各有姿态。
古代成年人的发型,男性多数把发髻盘在头顶上,而妇女则将整把头发束于脑后,厥后也有盘到头顶梳成复杂情势的。这件陶俑要不是有残留髯毛墨迹的形貌,笔者肯定把它看成女性对待。克日陈诉四周出土了同样发型的陶俑,两脚平伸而坐,双手前伸有所动作的样子。其姿势与云南铜鼓上的织布女工塑像非常相似,很大概是在体现织布工坊里的织工形象。织布是女性的工作,以是笔者照旧倾向于以为这件俑是在体现女性。
http://pics7.baidu.com/feed/d8f9d72a6059252d17ad78d243bdc43d5ab5b95f.jpeg?token=f43367f12488dd1f99309673e9382b96
图17.灰陶将军俑,高196厘米,戎马俑2号坑出土。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随葬物品早先用的是实用器,人殉也不破例。厥后为了节流用度才以较小或较为自制的质料制作。但人是没有办法以较自制的质料制作的,以是西周以来,人殉的数目虽淘汰了,但没有替换物。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言论,但是现在尚不能证明之前的期间有以俑随葬的习俗。可以看成证据的是为数未几的战国期间的楚国木俑。秦始皇大量以真人尺寸的陶塑物随葬,假如以事物演化的通例往看,应该有其模拟的对象,大概在尺寸缩小的楚国木俑之前,已存在真人尺寸的木俑,只是由于地下条件不易生存,以是没有见到出土物。
六.风靡上流社会的马球游戏
http://pics0.baidu.com/feed/f636afc379310a5541642434c56384af8326105f.jpeg?token=db3565406178588d58ed86fc4aea3943
图18. 玉鞍初跨柳腰柔马球女骑俑。三彩铅釉瓦陶马球女骑俑,长34.2厘米,加拿大皇家安大抵博物馆躲。唐,约公元695~公元715年。
图18中的这件陶俑很真实地捕获了一位密斯骑在立刻玩马球的刹时动态。马的四蹄跳跃起来,前两脚非常前伸,后两脚则鼎力大举今后蹬,首与颈则稍倾向左边,微微张口吸气,即将左转弯的样子。而立刻的人,从所扎头巾显现的两股高尖的情势,可以推断她是一位妇女,梳的大概是惊鹄髻,那是将头发拢至头顶,编梳成左右两股,似乎是鸟吃惊吓,扬起两翼而欲飞离的样子。这是在贵族交际圈中盛行的发型,其形象见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的石椁线刻。此女面目面貌姣好,丰腴而不胖,身穿圆领窄长袖的长袍,下身穿长裤,脚穿皮鞋。身躯向右略微倾斜,两眼下视,右手握拳举起,似要下击之状,握拳中有一孔,应是已腐烂掉的球棍。左手弯曲下垂在马的左旁,好像在控制缰绳要让马匹左转的样子。从马与人的姿势看,应是打马球的动作。
这件陶器除了胎色的透明确色以外,釉彩还显现有绿与褐两色,这是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的铅釉三彩陶的特性。人与马的塑造都非常真实而精美,色调的搭配也相称天然而有活力,烧造时釉彩的活动也控制得恰到利益。不要说玩马球的陶俑已非常稀有,就只看整个塑像造型的清朗、釉彩的完善,就足以列进最佳陶塑之行列。三彩陶俑的烧造始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最盛,安禄山之乱以后险些就见不到了。这件佳构最大概是极盛时期的作品。
http://pics1.baidu.com/feed/8b13632762d0f703db4f09ff7bdc963b2797c5c5.jpeg?token=454fe8813e0d5c84cdd9ef7d9c9357f1
图19.马球群俑,通高30~33.5厘米,陕西西安出土。墓主人死于快意元年(公元692年),时年才16岁。
马在中国事显贵的宠物,因代价昂贵、练习不易,乘坐马车已不轻易,更不消说骑在马背上。以是东汉晚期以来,贵族们已以牛车代步。骑马奔驰是相称惊险、猛烈的活动。马球必要在立刻弯腰持棍打球进门洞,矫健的体格、精良的骑术、灵敏的技艺、机动的头脑,都是玩马球的须要条件,不是一样平常男性所能具有的素质。这位女性竟能从容到场,肯定颠末相称的积极,令人由衷敬佩。五代时蜀国花蕊夫人的诗有如下的句子:“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恰好可以借来形容这位女性。
中国的马不骏逸,骑马术也是和游牧民族打仗以后才鼓起的,以是马球肯定是外来的活动项目。至于它传到中国的时间,公元3世纪曹植所写的《名都篇》中有“连骑击鞠”,有人以为“许多骑马者在打球”就是在玩马球。不外较详细的形貌要比及唐代才有。马球起源于本日为伊朗的波斯,应该经陆路传进来,但详细的门路已难讲求。
唐代马球角逐的球门分单门与双门两种情势。单门的角逐比力简朴,以各队打进球门的数目多寡分胜败。双门则较必要本领,共同追逐一个球,以攻进对方球门为胜利。《封氏闻见记》纪录了唐中宗下令儿子临淄王、嗣虢王,驸马杨慎交以及武延秀四人与吐蕃使臣十个人角逐而得胜的故事,可见其时的高级贵族怎样广泛喜好和精于这种游戏。
七.甲骨文的“安”字,隐蔽着对女性的限定?
http://pics5.baidu.com/feed/3812b31bb051f81912b7098cab928deb2f73e717.jpeg?token=b46e49699c0376c4e359fa9ec5b73d5e
图20. 彩绘釉陶妇女骑俑,高37.3厘米,长26厘米,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陕西汗青博物馆躲。唐,约公元664年
图20所示这件妇女骑马俑,马的满身涂黄釉加上彩绘,而妇女却只有涂白衣加彩绘,这是由于脸部假如施釉彩,将太过光亮而失往真实感。这匹马四足竖立在一块矩形板上,云云才气安稳地放置在地板上。马俯首而立,看起来受过精良的练习,非常顺从,要等候主人坐稳了,下了进步的下令以后才会有所举措。马的鬃毛、四蹄、口唇部门都涂上红彩,臀部则画点点红斑。鞍头涂玄色,鞍下的毯子黑、朱颜色的图案和花边也都画出来了,马头、胸上、背上也画上玄色羁络。立刻的妇女面貌秀气,有大眼睛、浓眉毛、挺直的鼻子、朱色的小嘴唇,头戴玄色宽边帷帽,帽子系有宽丝巾,交互捆缚于颔下,并围绕着脖子。身穿白色窄长袖短衫,外罩宽花边短襦,下身着白色长裙,裙下暴露玄色的皮鞋。右部下垂,左手则前倾微举而握拳,看来像是握着辔绳的样子。这位妇女模样形状安详自若,很有修养的样子,假如不是贵妇人,也肯定是生存在富贵情况里的人。
http://pics4.baidu.com/feed/7aec54e736d12f2e9687829c3ce412648435687c.jpeg?token=f169ea9bec9e7e3a1b53312787f4ecd4
图21.彩绘瓦陶女侍骑俑,最高27.7厘米。唐,约公元725~公元750年。
马是户外运动的用具,这位妇女的面貌不遮掩,表现贵族妇女可以外出运动,而且不在乎她的身份被知晓。唐代的陶俑出现许多雷同这位妇女骑马的形象,有些连帽子也不戴(见图21),有些穿着夫君的服式,角逐马球。其时有一位冷山僧人,写诗形貌妇女的形象:“逢见一群女,端正边幅美。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这阐明妇女可以三五成群大方地到场庙会、赏花等拥挤的集会,表现其时社会容许妇女到场公众的运动,她们享有相称的自由及自主性。
http://pics1.baidu.com/feed/4610b912c8fcc3ce39f26a34e163118ed43f20b0.jpeg?token=b882530993d05f2033112de24a43ac74
图22.彩绘帷帽女骑陶俑,高45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5年。
汉代的陶俑虽也有妇女的形象,但重要是服侍主人的奴婢,或娱乐来宾的乐伎,她们的运动被限定在室内。就算有时间也可以到户外,但那是由于职位低,不消思量名节,以是可以不计算。一样平常良家妇女就不容许了,以是也就看不到她们从事户外运动的形象。
http://pics7.baidu.com/feed/7e3e6709c93d70cf5ad6be5e8efa1606baa12b65.jpeg?token=9a90e00db3fd4c68326d0b0bb753271e
图23.三彩釉白陶妇女俑,最高42.8厘米。唐,公元8世纪早期。
中国自进进父系社会以后,妇女的职位不光愈益低下,举措也被限定在室内。从《礼记·内则》所叙述汉代的教诲内容就可以看出端倪。男孩子八岁就可以收支流派,十岁投止于外学习读书识字。但是女孩子十岁就不能出门,在家学习煮饭纺织,奉养尊长;出嫁后也一
样要守在家里。甲骨文的“安”字,作一位女性在家中安坐的样子。意思是女性在家中才安全,外出就轻易遭受侵占。
http://pics2.baidu.com/feed/d439b6003af33a87bc6efa7bb47ad73e5343b579.jpeg?token=cb5f5a218577030ae90873d04f9628f9
甲骨文“安”,一位女性在家中安坐的样子。
而“冗”字,是一个男性在家中的样子,意思却是有空闲。由于男子必要在屋外工作,回抵家里就是要苏息了。至于为什么汉代以后妇女的举措较不受拘束,应该与外族统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妇女无可制止地必要观光,袒露形象的时机多,限定也天然比力少。
撰文 许进雄
编辑 徐伟
校对 吴兴发
http://www.fyguaji.com
页:
[1]